在我国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过程中,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,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,破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挑战是当前推动✅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,也是服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。
1.国家和地方均在探索公转铁、公转水、多式联运等运输模式。2018年国务院陆续印发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《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(20182020年)的通知》《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
工作的意见》《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》《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》《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(20212025年)》等,提出积极推㊣进运输结构调整;与此同时,各地㊣✅纷纷制定“双碳”目标交通运输发展实施方㊣案,将发展多式联运和调整运输结构作为“十四五”交通运输领域的重点事项。
2.我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。货物运输“公转铁”“公转水”取得进展,2016年至2023年,公路㊣货运㊣占㊣比㊣从76.16%下降至73.70%,铁路㊣货运占比从7.56%上升至9.20%,水路货运占比从14.44%㊣上升至17.10%。2016年至2019年期间(新冠疫情对客运影响较大,取2019年数据),公路客运量占比从81.4%逐年下降至73.92%;铁路客运量增长较快,我国旅客运输结构向着绿色低碳的方向不断优化。
汽车数量约占㊣全球一半,累计建成充电基础设施近860万台、加氢站超㊣过450座,城市新能源公交占比约80%;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.2%,机场电气化率超过60%。
4.绿色低碳交通融✅合发展加快。国家在加快推动公路水运类规划建设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,积极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发㊣展,加强规划政策协同,完善标准规范体系,创新关键技术装备,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沿线新能㊣源开发利用,推动交通运输工具新能源替代,完善交通运输新能源供应体系,同时在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。
虽然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,但还存在亟需破解的问题和面临严峻挑战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。
具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,尤其是在运输结构优化㊣方向,运输方式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,结构不平衡、不合理,以公路运输为主(73.7%货运量占比),铁路运输占比仍偏低(货运量占比9.2%),与此同时,营业性旅客运输中铁路✅占比有所上㊣升,客运量占比29.9%、周转量占比50.9%,但仍有提㊣升空间。因此,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,推动大宗✅物资运输实现“公转铁”“公转水”,是助力碳达✅✅峰碳中和重要任务之一。
2.多方式㊣衔㊣接不畅,多式联运发展滞后,铁水联运比例有待提升。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不畅,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服务水平总体不高,“门到门”铁路运价、时效优㊣㊣势不明✅显,定价机制不灵活,两端衔接环节的装卸、短倒等增加了时间和成本,缺少绿色运输方式在运㊣输成本、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精准支撑政策和保障体系。
多式联运发展㊣水平滞后,基础设施短板依然存在,没有实现铁水无缝衔接,衔接过程还需要汽车短倒,枢纽场站“邻而不接”“连而不畅”等现象依然✅存在,铁水联运比例有待提升。我国海铁联运量占比为4%,占比最高的营口港也只有11.8%,起步比较早的连云港也仅有6.4%,深圳㊣低㊣于㊣㊣1%,与国外港口相差㊣甚远。
3.综合运输信息化服务水平尚待提升。综合运输尤其是跨方式信息服务水平还需提升,不同方式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还需要破除壁垒,急需建立完善的联运信息服务体系,同时也存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标准规则衔接不畅、没有一体㊣㊣化等问题。
4.产业布局不㊣合理,也是造成绿色运输体系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。我国存㊣㊣㊣在产品原材料地、加工生✅产地、销售地分㊣离现象,如“北粮南运”“北煤南运” “西气东输”等,货物出现㊣大㊣范围、长距离运输,在城市内部也存在上下游产业布局不合理、距离远等问题,加上缺少高效的区域交通体系,不仅增加了运输距离客运场站产业、运输成本,还导致能源消耗和环境污㊣染。
5.针对交通碳排放、货运物流等标准体系、统计方式不完善。货运物流相关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及法规体系不完善,货运物流全口径统计机制不健全。
6.宏观层面缺少绿色低㊣碳转型㊣各层级顶✅层规划。宏观层面,缺少绿色低碳转型各✅层级顶层规划,包括目标、战略、任务、实现㊣路径及㊣政策支撑等,同时在激励机制和相关政策配套方面也不完善。
7.城市公交发展面临严峻挑战。当前城市公共交通普遍面临公交客流下滑、分担率下降、公交企业亏损的严峻局面,城市公交优先战略实施力度和深度不够。我国城市常规公交客流量从2015年开始逐年减少,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减少更加明显,2023 年的常规公交客流量为2019年的60%。
本`文@内/容/来/自:中-国^碳-排-放^*交*易^网-tan pai fang. com
【版权声明】本网为公益类网站㊣彩带高清图,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,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,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、研究或欣赏之用,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✅告知,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()。
批准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: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